【最新政策】关于印发《宿迁市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
由 宿迁市民政局 于2022-09-09发布.157浏览量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关于印发《宿迁市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和</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动态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span></strong></p><p> 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园区)民政局(政社办、社会事业局)、财政局、乡村振兴局:</p><p> 现将《宿迁市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p><p> </p><p> 宿迁市乡村振兴局<br/></p><p> 2021年8月2日<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宿迁市全面开展低收人人口认定和</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动态监测工作方案</span></strong></p><p> 为切实做好全市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完善帮扶救助对象信息数据库,根据省民政厅、财政厅、乡村振兴局《关于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的通知》(苏民助[2021] 1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p><p>一、把握认定条件</p><p> 全市低收入人口认定范围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等四类人群。其中低保对象、特困</p><p>人员按照已有规定进行认定。本次主要针对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进行认定。</p><p>(一) 低保边缘家庭是指不符合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条件,家庭人均收入不高于低保标准1.5倍, 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相关规定的家庭。</p><p>(二)支出型困难家庭是指不符合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低保边缘家庭条件,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全市上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减认定的医疗、教育、残疾康复和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后低于年低保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相关规定的家庭。</p><p>(三)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的具体认定条件按</p><p>照《关于印发江苏省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暂行</p><p>办法的通知》( 苏民规[2021] 1号)规定执行。</p><p>二、明确认定程序</p><p> 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由户籍所在地县、区(开发区、新区、园区)依申请开展。已确认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的,不再重复认定。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按照申请、受理、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入户调查、审核、公示、确认等程序进行认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依托宿迁市帮扶救助信息平台,由乡镇(街道)帮扶救助中心负责申请认定家庭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入户调查、审核、公示等工作,村(居)帮扶救助站协助乡镇(街道)帮扶救助中心做好申请递交、入户调查、动态管理等工作,县、区(开发区、新区、园区)帮扶救助中心进行研判,县、区(开发区、新区、园区)民政部门确认,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p><p>三、落实认定措施</p><p> 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园区)要对困难群众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综合采取数据比对、上门走访、政策宣传等措施,以农村低收入人口为重点,同步开展城市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一是开展数据比对。对市帮扶救助数据库中的困难群众开展一次全量的数据筛查,初步判断符合条件的全部通过信息化手段推送至乡镇(街道),由经办人员主动帮助申报认定。二是全面摸底排查。组织乡镇(街道)、村(居)干部、社区网格员走村入户,重点瞄准原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近年来申请低保未确认的和动态管理退出低保的对象、残疾人家庭、无劳动力或弱劳动力家庭、有重病患者或慢性病人的家庭、遇到急难事项或意外事故的家庭等,对符合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条件的,及时帮助申报认定;利用帮扶救助联席会议联络机制,对其他帮扶救助部门在工作中发现的困难群众排查走访,经初步判断符合条件的主动帮助申报认定。三是动员自主申报。充分发挥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园区)和乡镇帮扶救助中心及村(社区)帮扶救助站的平台作用,通过发放资料、集中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的认定条件和程序,引导符合条件的群众自主申报。</p><p>四、强化动态监测</p><p> 要通过日常走访、随机抽查、数据比对等方式,对低收入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对已经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或者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范围的低收入人口,重点监测相关社会救助政策是否落实到位,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方面的生活困难;对未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的低收入人口,重点监测其是否符合相关救助条件,一旦符合救助条件,立即启动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审核确认、待遇发放等救助工作。要组织动员村(社区)组织、村级帮扶救助专员、社区网格员等在日常工作中随时走访探视困难群众,发现家庭情况发生变化的,及时上报并录入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县级社会救助职能部门、乡镇(街道)要按照一定比例定期对低收入人口进行抽查。对抽查到的监测对象要派人</p><p>直接入户探视,了解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变化情况;要将低收入人口数据与医保、教育、就业、民政、乡村振兴部门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比对,及时发现低收入人口家庭变化的相关情况。</p><p>五、工作要求</p><p> 1.加强组织领导。低收入人口识别认定工作是全市帮扶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健全帮扶对象数据库的基础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园区)要高度重视,迅速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有序推进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园区)要召开专题会议,开展动员部署,10月底前集中认定工作基本完成。从2022年起,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转入常态化动态管理。</p><p> 2.强化部门配合。各地民政、财政、乡村振兴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低收入人口的认定工作。民政部门牵头做好低收入人口的认定,负责实施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救助措施。民政部门把“十三五”时期原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中符合认定条件的纳入到农村低收入人口中,做到应纳尽纳,乡村振兴部门做好配合。乡村振兴部门负责统筹帮促资源,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组织协调推进</p><p>落实脱贫致富奔小康与乡村振兴衔接相关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安排相应工作经费,保障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顺利开展。以宿迁市帮扶救助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建立部门联动、信息共享机制,民政部门要主动开展信息共享与数据比对,为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等开展低收入人口帮扶救助提供支持。相关部门要及时向民政部门反馈实施专项帮扶救助信息,共同做好部门间低收入人口信息共享工作。</p><p> 3.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四级帮扶救助组织的作用,通过发放资料、现场咨询、网上宣传等措施,大力宣传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的标准、申请条件和认定程序、监督管理等,让广大群众知晓识别认定的政策和有关情况,扩大群众的参与度、透明度,积极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围。</p><p> 4.加强督查调度。市帮扶救助中心将持续开展线上、线下双重专项督查,按周通报低收入家庭识别认定工作进展及数据入库情况,对进展缓慢、排查不力的县、区(开发区、新区、园区)予以通报批评和重点督查,并在年度考核中予以扣分。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园区)帮扶救助中心要加强对乡镇识别认定工作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充分发挥市帮扶救助信息系统功能作用,确保高质量完成识别认定工作。</p><p><br/></p><p><br/></p>
提醒: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